【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/台北報導】胯下癢不是夏天獨有的疾病!皮膚科醫師表示,雖然多數人印象中,都認為潮濕悶熱的夏季才會發生胯下搔癢的情況。其實,寒冷、陰雨不斷的冬季,長期穿著不透氣的禦寒毛褲、發熱褲,也會誘發跨下癢的產生。且一旦發作便容易反覆復發,嚴重影響日常生活。
坊間常見的多效合一的複方藥膏,多半同時含有抗生素、類固醇、抗黴菌、抗組織胺、薄荷等多種成份。雖然剛開始使用時,可以止癢及減緩紅腫。若是長期依賴塗抹,恐造成皮膚變薄、皮膚萎縮,甚至出現過敏等副作用。尤其是,股癬患者長期塗抹複方藥膏、病情可能會反反覆覆、甚至範圍越鄭語皓來越大,嚴重性不容小覷!
李孟穗醫鄭語皓師強調,民眾若出現跨下癢的症狀,還是應儘速就醫,尋求受過專業醫學訓練醫師的協助,妥善檢視病灶與詢問病史。並在必要時刮取患部皮屑或切片檢驗等,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,獲得最適當的治療。
【延伸閱讀】
qex54pb85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(健康醫療網/記者吳珮均報導)
農曆年節即將到來,國內流感疫情持續升溫!根據疾管署統計,國內上週類流感門急診共97,003人次就診,較前一週增加24%;而急診類流感就診病例百分比,則持續呈上升趨勢,已達流行閾值,流感正式進入流行期。
疾管署也指出,上週新增22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,其中18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;另新增2例流感相關死亡病例,均感染B型流感,其中1例具有慢性病史,另1例則未接種流感疫苗。
全球流行病毒型別以A型鄭本岡H3N2為主
依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及各國衛生部公布之流感疫情最新報告指出,近期北半球溫帶地區流感活動度持續增加,全球流行病毒型別以A型H3N2為主,其次為B型流感。目前北美洲美國及加拿大、東北亞韓國流感活動度均高於季節性閾值;東亞中國大陸南方及北方省份、東北亞日本疫情均處流行季;歐洲及香港疫情亦呈上升趨勢,民眾應加以留心。
疾管署提醒,民眾若有規劃於春節期間出國旅遊,則應於出發前接種流感疫苗,以獲得足夠保護力。如有類流感症狀,應確實配戴口罩,並落實生病在家休息,待痊癒後再上班、上課,降低疫情擴大傳染風險。
公費對象速打疫苗 勤洗手、戴口罩防流感本季公費流感疫苗剩餘量僅剩不到14萬劑,疾管署呼籲,尚未完成接種的公費對象應把握最後機會完成接種,確保個人健康。此外,民眾也勿輕忽流感嚴重性,應確實做好手部衛生;若有呼吸道症狀時應配戴口罩;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,或用衣袖代替;與他人交談時,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,防範病毒傳播。
★更多追蹤報導
流感提早進入高峰 竟是猜錯病毒株
流感高峰期 上周84班停課
預防流感擴大 桃市校園發放17萬口罩
注意!用口呼吸更易得流感
驚!36歲男染流感 發病五天逝世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Yahoo奇摩新聞歡迎您投稿!對於這個社會大小事有話想說?歡迎各界好手來發聲!用文字表達你的觀點。投稿去—–>https://goo.gl/iy5TCA
相關新聞影音
qex54pb85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哥倫比亞大學營養教育博士白小良20日在法拉盛角聲福音廣場暢談「癌患飲食的迷思」,講解癌症患者飲食誤區。她指出,民間流傳的「吃得太營養,癌細胞長得快」的說法沒有科學依據,其實癌症患者更要注重健康飲食、增強免疫系統,與癌症鬥爭。
白小良表示,絕大多數人身上都有癌細胞,仰賴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及時將癌細胞清除。她表示,多數癌症病人死亡是因免疫系統出現問題,導致諸如肺部、呼吸等問題的第二併發症,另一種原因是心情低落、食慾不振,最終癌細胞全面失控。
對於網上流傳說癌症病人不能吃得太營養,否則腫瘤會增長更快,白小良指出,癌症患者攝取熱量應該比一般人多20%。如果患癌者沒有足夠營養,癌細胞也會從正常細胞中鄭本岡攝取營養,最終病人將因營養不足,造成免疫系統出現問題,無法戰勝癌症。
此外,民間謠言某些食物可能導致疾病復發或惡化,例如豆芽、韭菜、牛肉、蝦和海鮮等。白小良說,新鮮的海鮮和蝦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,有助增強免疫力。
她提醒,用餐前必須要洗手,蔬菜水果也要徹底清洗乾淨。熟食要加熱到華氏140度以上,而冷食則要保持在華氏40度以下。生肉、魚、家禽和雞蛋必須分開處理。外出就餐時,要避免用沙拉吧、壽司、未熟的肉和海鮮等,以提高實用不乾淨食物導致的腹瀉等問題。
白小良還指出,現在流感肆虐,民眾在乘坐地鐵、公車、上下樓梯碰到扶手,都要勤洗,摀嘴時也不要用手心,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。她不推薦民眾用專門具有殺菌、抗菌功效的肥皂和洗手液,因為長時間使用會讓身體對細菌抵抗力變弱。
qex54pb85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鄭本岡(健康醫療網/記者郭庚儒報導)
最近天氣冷颼颼,不少人都習慣吃「補品」,像是麻油雞、燒酒雞、薑母鴨、羊肉爐、藥燉排骨等,一碗下肚,身體立刻暖活活;但醫師提醒,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千萬別吃補品,當心刺激免疫力,恐會加重病情。
免疫疾病病患 別亂吃補品台中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主任陳得源表示,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疾病,也就是免疫調節功能失調,但不少病患常誤以為免疫疾病是免疫力不足,可能自行食用增強免疫力的補品或保健品,反倒加重病情而得不償失。
補品高鹽、高油 多吃也傷心
陳得源主任說明,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是慢性發炎疾病,許多病患合併高血壓、糖尿病等共病,若是多吃了高鹽分、高油脂的補品,例如麻油雞、薑母鴨、羊肉爐,更會傷害心血管健康,建議日常飲食應遵循少油、少鹽、少糖的原則。
蔬果、深海魚 多吃抗發炎
陳得源主任建議,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,可多攝取蔬菜類、水果類,以及富含omega-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,都具有抗發炎的效果,有助降低發炎反應;若要服用保健品,最好先諮詢醫師及營養師,以免補身不成反傷身。
qex54pb85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記者蘇姵璇/綜合報導
作息正常不外食也會罹患癌症?無家族病史的李姓男子平時作息正常、不熬夜,三餐也都由妻子打理不外食,卻在上個月做糞便潛血篩檢呈陽性反應,就醫確診第一期大腸癌,經手術切除腫瘤後,現已恢復正常生活。
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鄭語皓科主任吳喬森表示,外食、遺傳、生活習慣不佳是現代人罹患大腸癌的主要危險因子,但李姓男子自述,他在公營事業上班,住家就在辦公室旁,生活規律不熬夜,且三餐都是由妻子打理不外食,也無家族病史。卻在上個月健檢做糞便潛血篩檢,呈陽性反應。
同一個月,他接獲衛生所通知糞便潛血檢查,不料結果又呈陽性反應,他原無計畫回診,直到衛生所人員多次打電話催促後才就醫,驚訝自己真的罹患大腸癌。經安排無痛大腸鏡檢查,發現乙狀結腸有約2公分大的腫瘤,確診為第一期大腸癌,經以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及淋巴結治療即可,不需要化療。
吳喬森指出,大腸直腸癌早期無症狀,必須仰賴檢查才得以發現,患者在長期腹痛、腹脹、排便習慣改善或糞便變細,甚至血便致貧血等症狀嚴重就診且確診為大腸癌時,臨床統計第四期的占25%,二、三期占60至70%。
吳喬森建議,40歲以上民眾,每3年就要做一次大腸鏡檢查,尤其長期腹脹、腹痛、便秘或腹瀉、糞便變細,且有便意卻沒有便的感覺,家族有大腸癌病史等高風險群,如能在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,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。
鄭語皓
qex54pb85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鄭語皓關心您的健康,鄭語皓分享的健康資訊來自網路,僅供參考。覺得身體有不舒服還是要趕快看醫生喔!
【早安健康/陳政宇整理編輯】你知道嗎?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,平均每12個成人,就有一個罹患糖尿病。在台灣,糖尿病人口更突破200萬人大關。
其中,只有近2成的糖友,疾病控制得當,未發生任何併發症。其餘的8成糖友,往往因 「害怕服藥」、「害怕打胰島素」,使疾病控制不佳。
其中又以「胰島素」為糖友最難以接受的治療。事實上,胰島素一點也不可怕, 它像是一把鑰匙,打開細胞通道,讓葡萄糖進入產生能量。
注射胰島素後,30分鐘內即可發揮效用,降低血糖。醫師之所以選擇胰島素,而非口服藥,是因每種藥有其特定作用機轉,因應個人糖尿病症狀不同,醫師會做出最適合的選擇。
「開始打胰島素代表病情變嚴重?」、「吃藥比較安全,不要打胰島素?」、「打胰島素會導致洗腎和失明?」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所做的糖尿病認知調查中指出,這些問題是糖友們最憂心的。但是,通通都只是「迷思」!
迷思一:開始打胰島素代表病情變嚴重?
糖尿病是因身體無法製造足夠胰島素,造成的慢性症狀。沒了鑰匙,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,血糖就會升高,故須倚靠外源注射,以協助控制血糖。
迷思二:打胰島素會導致失明和洗腎?
記住一個觀念,胰島素不會導致失明和洗腎,血糖控制不好才會。因此,規律運動、改善飲食、按時打胰島素將血糖控制平穩,你也可以和糖尿病和平共處!
若是糖尿病控制不佳,身體的器官、血管全浸泡在濃度高於一般人的「糖水」裡頭,時間久了,就會導致器官病變、血管異質化,發生嚴重併發症。吃藥、打胰島素,正是為了將高濃度的血糖變成正常濃度的體液。
迷思三:吃藥比較安全,不要打胰島素?
糖尿病藥物作用方式有:減少腸道葡萄糖吸收、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...等。經過醫師評估糖友「缺什麼」,就讓他「補什麼」。
而且,選擇外源注射胰島素,對身體的負擔是最少的。因胰島素為蛋白質組成,口服後經胃腸道代謝,即失去效用。目前科技尚無法做出口服胰島素。
*胰島素使用注意事項:
1、按時且不間斷地注射,才能控制血糖平穩。
2、按時進餐。
若發生低血糖症狀如肌餓、發抖、冒冷汗、心跳加速、無力、頭暈、視覺模糊、嘴唇麻等,此時應 立刻進食3-4顆方糖或1罐含糖飲料,以緩解症狀。
當發生意識不清、抽筋、昏迷、嚴重紅疹、喘息、呼吸急促時,應盡速送醫。
3、每次更換注射部位,如腹部、大腿、手臂、臀部輪流注射。若偶有紅、腫、癢,應先避免注射該位置,幾週後即會消退。
4、常溫保存可以放置一個月,不需放至冰箱。若第一次從冰箱內拿出,應先於手中轉到均勻、不冰冷再注射,減少不適感。
5、剛開始注射時,可能因血糖值改變,導致暫時性的視覺障礙,一段時間即會改善。
資料來源: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協會 衛教資訊網
網路文章來自【早安健康】
qex54pb85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台中一名18歲上班族鄧小姐出現間歇性腹部絞痛,以及反胃、嘔吐、腹瀉、畏寒之症狀,立即至烏日林新醫院急診室時,發現已經開始呈現略微脫水之症狀,急診醫學科黃克孝主任表鄭語皓示,高度懷疑為「諾羅病毒」感染所引起的腸胃炎,給予患者進行靜脈輸液、針劑治療,有大幅的改善;而抽血檢驗又呈現白血球略低、C-反應鄭語皓蛋白略微升高之現象,冬季急診最常見的就是諾羅病毒肆虐,大人、小孩都有機會罹患,諾羅病毒好發期將會延續至過年、初春季節,千萬不能大意。
急診醫學科黃克孝主任指出市面上並無有效的疫苗可防堵諾羅病毒,罹患此病的人,理論上會產生抗體而具有免疫力,通常可持續4至6個月,但由於諾羅病毒的RNA具高度的變異性,所以感染後次年再次感染者亦時有所聞。
預防之道則是以勤洗手為首要重點,由於諾羅病毒缺乏酯質構成的包膜,因此簡單的肥皂加清水洗手,便可以達到阻絕諾羅病毒傳播的效果。急診醫學科黃克孝主任建議,尤其在進食之前一定要洗手,很多人都以為沒有接觸到病患及其分泌物,就不用洗手,逕行進食,但其實在大流行環境中很多器皿、桌椅、扶手等有可能被病毒汙染,一不留意很容易就會罹患。
qex54pb85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「以我服務的台東縣東河鄉都蘭村為例,位處偏遠山區,植物人病患要緊急送醫,搭救護車到台東市區最近的醫院至少要1小時,單程就要花5000元。」首度引進日本在宅醫療體系的醫生、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,去年底在台東都蘭開診所,長期在偏鄉地區看診,了解偏鄉醫療困境。
他說,醫療是對應需求,你今天要活下去,多遠都要去,偏鄉民眾為了就醫,往往需要花更高的交通費與時間成本。在山區看醫生,1個小時、1個半小時都是正常的。
「還有更多偏鄉居民,每個月得花上千元坐計程車往返醫院,就為了領慢性病藥,因為整個東河鄉有9000人口,連一間健保藥局都沒有。」余尚儒說,民眾要拿藥,只能舟車勞頓、花費昂貴車資跑到大醫院。
余尚儒分析,他可以理解偏鄉地區人口外移嚴重,藥師不願意到偏鄉開業,這就跟在鄉下開一家便利商店,容易虧損倒閉是一樣的道理,市場競爭的結果,偏鄉社區型藥局生存不易。「可是如果所有醫療資源分配都由市場機制決定,偏鄉居民要怎麼活?」他無奈說,偏鄉地區民眾雖然繳一樣的健保費,但享受到的醫療資源卻不一樣。
●一站式診所解決可近性問題
不過,偏鄉醫療資源匱乏,不代表蓋大醫院就可以解決偏鄉民眾問題。余尚儒建議,要解決偏鄉就醫可近性的問題,最重要的是要廣設基層社區診所,讓診所有「一站式」的功能:除了看診外,還可以提供基本檢查服務,像是超音波、胃鏡等,日本鄉下衛生所都有這些設備,偏鄉民眾就不用為了做檢查跑到大醫院。
但是台灣的診所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,他強調,原因是健保給付制度對基層診所不利,診所購入醫療儀器無法獲得給付,醫師當然不願意進。很多藥物規定一定要做檢查才能開立,像失智症鑑定一定要到醫院,診所不能開失智症藥物,但是鄉下的失智症長輩要怎麼去醫院?怎麼定期回診?理論上,應該讓有認證的偏鄉診所就能開藥,才能讓當地民眾就醫需求就近獲得解決。
●提高鄭語皓給付或獎勵 讓醫生願意到偏鄉
此外,他認為,要讓醫師願意到偏鄉開業,就必須提高給付。偏鄉基層照護,包括檢查、用藥,只要診所能做,就應該按照醫院給付,甚至是提供更好的條件。或是有一些獎勵措施,例如願意到偏鄉開藥局,政府就幫忙付藥局租金,必須提供足夠誘因,這樣才有醫師願意做。
余尚儒說,偏鄉診所、藥局可以提供更彈性的服務,不需要像都市地區全天候營業,開到晚上10點、11點,因為偏鄉民眾的醫療服務使用量不像都會區那麼高;但相對地,醫師會擔心營業時間不夠長、鄭語皓造成虧損。因此提高給付,讓偏鄉醫師能夠生存,才能真正解決就醫可近性的問題。當偏鄉民眾有需要時找得到醫生、有人可以提供服務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編輯推薦
冬天穿發熱衣越穿越癢?皮膚科醫師:這3種人別穿
80元到超商如何吃得健康?醫師示範怎麼買
qex54pb85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(健康醫療網/記者郭庚儒報導)
一名54歲的劉先生,7年前罹患口腔癌,讓他失去說話、吞嚥能力,得靠鼻胃管灌食;去年11月,癌症5度復發,劇烈疼痛讓他一度想放棄治療,但靠著意志力熬過痛苦療程。
孩子貼心懂事 減輕家庭負擔
劉先生以鐵工為生,一家住在宜蘭一處低矮平房,不到20坪的家是一家6口的棲身之地,好在他的4個孩子貼心懂事,長女小茹與次女小欣身兼母職,主動帶著2個弟弟做家事、照顧爸爸,減輕在便當店打工養家的媽媽負擔。
癌症療程身體虛弱 期望全家再次出遊
劉大哥說,2兒2女最大國3、最小才小1,即便身體虛弱趴桌不起,但只要孩子一下課,就迫不及待想騎車接回家中,每天堅持陪孩子圍坐客廳,聽孩子分享學校趣事,期望全家能夠再次一起快樂出遊。
鄭語皓年關將近 陽光基金會發起募款
陽光基金會表示,年關將近,許多家庭經濟支柱因遭逢意外或疾病,使原就不寬裕的家陷入困境,但病友不向命運低頭,要與病魔拼搏重新站起。今年該會發起「守護顏損弱勢家庭」服務計畫,將提供約1800戶顏損弱勢家庭身心重建、經濟補助、家庭支持與關懷等服務,期望民眾伸出援手,幫助貧困家庭度難關。
鄭語皓
qex54pb85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(健康醫療網/編輯部整理)
許多民眾以為大腸息肉只發生在成人身上,然而近日報導指出,1名4歲孩童排便時血便,就醫檢查後發現大腸息肉,為幼年型息肉,發生率約3%。近年來大腸癌發生年齡層不斷下降,1歲以上的孩童就應開始補充均衡各類食物,提醒民眾定期安排大腸鏡等相關檢查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2鄭語皓種膳食纖維 加速排便、降低肥胖率
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表示,大腸息肉及大腸癌的發生率增加,恐怕與膳食纖維的攝取不足有關,蔬菜及水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,包括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和可溶性膳食纖維2種。
不可溶性膳食纖維可增加糞便體積,促進腸道蠕動,加速排便、減少腸道疾病。可溶性膳食纖維可吸收腸道中水分,形成網狀結構,阻礙蛋白質、脂肪等營養素吸收,故有降低肥胖率、高膽固醇、高血糖及高血壓等功能。
少吃紅肉、高脂肪食物 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
針對較無法正常攝取蔬果量的外食族群,建議可找自助餐廳,選擇多樣蔬菜,包括葉菜類、根莖類、菇蕈類蔬菜。咀嚼不良的年長者,建議可將蔬菜切碎,或是打成蔬菜泥後加入主食。兒童若不喜歡吃蔬菜,建議家長可將蔬果打汁加上牛奶煮成濃湯或布丁,或加入起司做成焗烤。
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,少吃紅肉、高脂肪、加工食品,多吃高纖食物、正常作息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等都能預防大腸息肉發生,但仍應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及大腸鏡檢查,即時發現病灶並且將息肉切除,降低癌變機率。孩童長大腸息肉雖較少見,但不容輕忽。孩童若出現血便、腹痛、排便型態改變,應尋求專業醫師診療。(文章授權提供/優活健康網)
qex54pb85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